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海角七號,令人驕傲的國片悲喜劇

上圖:魏德聖導演親自下海噴水造雨景。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進電影院三次,海角七號做到了。

在一個微微飄雨的颱風天,帶著兩個死黨進破破爛爛的陽明戲院看早場,身為當地人的死黨A信誓旦旦跟我講他在這個電影院看了十幾年電影,跟我拍胸脯保證一定買得到票,而在西門町看過兩次滿場海角的我,還是提心地膽地想早點買到票,免得到時候沒地方看,幸好我們還是買到戲院最後面的座位(笑),讓死黨A看了為之驚歎不已呀,因為他還沒在這個戲院看過九成滿座的電影咧 ,而原先對這部片沒有任何感覺的兩名死黨,卻是在片中笑最大聲,拍手拍最多次的人!
事後死黨B說:「這部片值得我帶人來看兩三遍呢!出DVD我一定蒐。大家都看好萊塢看太習慣了,其實國片也可以拍得很好看!

為了那一去不復返的600大洋,我想再寫一篇關於海角七號的文章是很合適的紀念方法。

在評論之前,看過海角七號,對這部片背後產生動機好奇的朋友,應該看一下當初魏德聖導演是在怎麼樣艱鉅的環境下到處求援的:海角七號找遍了批評台灣導演沒有商業味覺的片商投資人
在這篇文章中,魏德聖的這句話:「請相信我,我也是個角色…我需要你們的挹注」讓我每每感動不已,他終於熬出頭天了。

在看海角七號時,我將她定義為一個音樂悲喜劇,而所謂的悲喜劇,我想科幻大師艾西莫夫在他的大作「基地與帝國」中,那個擁有心靈操縱能力的軍閥--騾在小說中的一段敘述最能表現一個成功悲喜劇的要素:「心靈就像一個轉盤,有時候指針在高興的那格,有時候轉到憤怒那格,而騾,就是那個可以任意亂轉輪盤指針的突變種。」一個好的悲喜劇,就是能夠用劇情以及一切外在要素讓觀眾的心情如乘雲霄飛車忽上忽下的劇本形式。

討論這部片,我想從兩個方面來探討:身為一部悲喜劇電影的成功處,以及身為國片的成功處。

身為悲喜劇電影:
最近幾年看過最成功的悲喜劇有三個,一個是美國好萊塢亞當山德勒的「命運好好玩」,一個是韓國金亞中主演的「醜女大翻身」,最新的就是「海角七號」了。這幾部片都很能成功用很多笑點吸引觀眾的目光,但在笑料之餘也能適時透露出沈重的主題。

命運好好玩的主題在於「家庭」,劇中許多場景都在透露忽略的家人,讓時光無意義流逝沖出的苦果。

而「醜女大翻身」的主題在於「背叛自我的成就」,劇中姜漢娜(金亞中)擁有好歌聲但是身材臃腫的她,為了讓自己得到愛情與事業而改造自己,在舞台上,原本被台下觀眾「這傢伙是誰呀?」的表情挑戰的姜漢娜,但她在台上也用了歌聲降服了任何懷疑的眼光!



這段算是韓國音樂悲喜劇的經典吧,運用影片前半段肥胖無自信的胖姜漢娜,與改造過後卻毫無自信的珍妮,在舞台上用歌聲替自己建立自信,而這首歌的正歌與副歌的力度反差也非常大,正好呼應這部電影的節奏高低,這個橋段的效果非常好!

而這部片所要強調的沈重面--為了達成目的而背叛自己本性的代價,也在後半段讓觀眾心情忽上忽下,看了實在過癮。身為一個非史詩級娛樂片,應用劇情的衝突造成觀眾心理變化,是最省錢但也是最難得的手法(君不見好萊塢一堆灑錢爛片,好特效容易,好劇本難得)。

現在我們談談海角七號,海角七號裡面要表達的主題,就如同魏德聖導演所說的:「太多了」,導致她無法將劇情的沈重處強力聚焦在某個點上,所以才會造成許多觀眾對於他劇情結構鬆散的感想,因為她要表達的東西實在太多太滿了,不過也因為這樣,在她表現不俗的劇本對白幫助下,如同Mr6所說:「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他自己的滿足點」,也因此擊中了八成的觀眾的心房。

撇開人親土親的情節,海角七號的主題與上述兩片比起來不是很有力,但是六十年前的書信,運用口白與音樂美化了無趣的過場畫面,並賦予這些場景更深的內涵(機車跑來跑去找地址,海邊喝酒,我趕打賭若是沒有這些口白與音樂的襯托,這些畫面將貧血又令人想睡),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回去戲院重看第二、第三遍的觀眾,最常見的理由就是重新回味那些過場的口白、音樂與畫面,笑點反倒退居次位。我們可以說,成功的笑點讓人踏進去第一次,成功的沈重讓人一去再去。

身為國片:
屏東盛產洋蔥,媽的,海角七號一定在影片上放了很多洋蔥,要不然我怎麼會在第二次看她時,在開頭的十秒那旁白與難民船入景時,在配樂「時代的宿命」一開始,我竟然就熱淚盈眶呢?(恕我在此停筆片刻,每當這個片頭曲響起,我就常常不能自己地掉入那氛圍)我是個看電影絕對不會落淚的人,從來沒有,但是第三次看她,當阿嘉來到老友子的家,當鏡頭平移,那垂垂老矣的身影映入我眼簾時,竟令我的視線模糊了,竟令我用手按著臉頰,免得積滿的淚水奔出我眼眶。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老人,還有在傳統恆春老房子中,那個背負台日滿滿遺憾歷史的背影。

這是我們台灣的故事。我們或許搞不懂為何某些好萊塢電影的笑點會讓外國人笑得這麼High,但我們一定瞭解茂伯喊出:「幹!」時,背後那個無奈的情境下無言可發,只好用國罵表達心情的趣味之處。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語言,我們的罵法,裡面的口條與語助詞有著太多我們的共通回憶,共通行為模式。當我們身處在那種環境之下,十之八九也只能苦笑地罵聲幹。看見大螢幕的那個人用我們的方法處理那種又氣又好笑的情境,也讓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不禁大笑,這就是共鳴的開始。我相信容格的「民族潛意識」說法,魏德聖對鄉土人物觀察的敏銳,讓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情節入鏡,而不像之前國片黑暗期時,用的是我們無法理解、認同的個人化反應處理情節與衝突,有時候我還真會懷疑,那些國片拍的是那個國家的片呢?火星嗎?為何他的景物在台北,人物卻令我們陌生地像是從巴布亞紐幾內亞來的?

也就是這份親切感,以及影片底下生動的活力,我們都成了怕「以後看不到」情緒下的受制者,在渴望有一部好的,在我們身邊發生的影片渴望如斯之久的背景下,我們對於這部不甚完美但感動滿滿的影片,激發出了積存十年的熱情,如同這位在PTT電影版貼文的zinfa兄所說的:「
我真的沒想到開頭沒幾秒,
高砂丸配著「海角七號」的TITLE出現時,
我就哭得淚流不止了……。

想到上映第一週,
我們抱著「再不看就要下片」的危機意識衝戲院,
發現它意外地厲害之後,
回到家開始大力宣傳拉下線,
然後下線們不情願地被我叫去看完後,
一個個比我瘋狂地展開無間宣傳……
以及一個月來PTT、官網、開眼、MSN的種種,
瘋狂的奇蹟、各式的戰文,
再加上《THE MISTRESS》的加持,
心中五味雜陳,
也不知道在哭什麼意思。
......
看完回家後,
父母就稱讚個沒完了,
還說有這種電影可以看,
為什麼要去看好萊塢那種亂七八糟、殺來殺去的東西。
--zinfa
是的,這就是海角七號的後勁,這部片是一個我給80分(TDK95分),但是卻逢人就推薦要去看的詭異電影,幾乎所有的網友都認同這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是瑕不掩瑜,儘管市面上有很多喜劇電影,但是這部裡面一定藏著某些不一樣的東西,使得我逢人就推。

我想,就如同侯孝賢導演說:「台灣等這部電影等很久了。」的確,在這時候,政治上無論藍綠對自己支持的人物不免有些失望,而經濟又疲弱不振時,這部令人又哭又笑的娛樂片是餓太久的台灣人最大的苦悶解藥。

所以,說不定窮到快被鬼抓去的我,會破天荒地第四次走進電影院,再好好地品嚐她。

沒有留言: